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巴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焉耆县五号渠乡下三号村工作队重点围绕建强基层党组织、培养后备力量、引导村民参与治理、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推动下三号村朝着班子强、村庄美、村民富的目标前行。
驻村伊始,工作队将抓基层党支部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完善“一支部三中心”工作机制,将工作队员、村干部、村级后备力量等合理分配到各中心,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人事物统一管理的工作格局,提高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对一”帮带
工作队通过“教方法、压担子、定制度、理思路、勤点评”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同时,每周开办“提质聚力”小课堂,与村干部一起学习理论,共同研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难点问题,不断提高村干部解决问题、服务村民的能力,村民满意度明显提升。今年,37名青年向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4名优秀青年储备为村级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台领奖,我既高兴又自豪,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后我们要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把‘美丽庭院’打造得更好。”村民玉苏卜·马木提在乡村治理积分表彰大会上激动地说。
工作队将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8个方面量化为积分指标,制定《下三号村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制度》,并把“最美家庭”评选、“美丽庭院”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与积分制结合在一起,让“小积分”成为助推基层治理的“大能量”。
玉苏卜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积分管理”正好发挥了他的主动、带动作用,从最初个人积极参与,到现在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全民积分”成为下三号村的热门话题,实现村民从“台下看戏”变为“台上唱戏”。
下三号村农田地块小、分布散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增收效果不明显。为此,工作队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做通村民思想工作,主动联系承包商,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实现全村90%以上土地流转,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推动了土地改良进度,人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
土地流转后,村民如何增收,这是摆在工作队面前的难题,与村“两委”多次商讨后,决定采取“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模式,让村民转移劳动力到服务业和养殖业,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取暖”发展,带领村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土地流转后,工作队找我商量成立养殖合作社的事。说干就干,在工作队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建成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养殖场,目前共有12户村民加入,养殖西门塔尔牛180头、羊1800只,今年预计收益70万元。”焉耆县财河牲畜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阿不拉江·买明高兴地说。
了解养殖情况
同时,工作队多渠道、多方位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将“单一培训”转变为“以工代训”“以师带徒”等培训模式,实现培训与就业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6场次、700余人次,实现就业200余人,人均月增收2000元。
“我现在每个月能赚到5000元,是工作队帮我实现了‘就业梦’。”村民迪力夏提·热合曼江参加了电焊培训班,已取得合格证书,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开了一家电焊铺,创业后的迪力夏提发自内心地感谢工作队。
实干练出“真功夫”,真情帮出“增收法”。下一步,工作队联合村“两委”,从牛羊繁育、养殖、生产等方面入手,扩大养殖规模、完善产业链条,积极推进订单式培训和有组织的劳务就业增收,拓宽村民增收致富路。
(巴州“访惠聚”办公室 任丽萍、马青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