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作善成让 “规划图”变“实景画”

日期:2024-02-23
来源:新疆访惠聚
【字体:

“这次回家,我感触很深。村里变化很大,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道路两旁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都配发了垃圾桶,乡亲们养成了垃圾随时入桶的好习惯,村庄变得整洁美丽……”近日,在广州一家企业上班的阿卜杜拉·阿塔乌拉回村探亲,看到家乡的可喜变化感慨万千。

这变化,得益于伽师县克孜勒苏乡巴什奥塔格村村“两委”和自治区住建厅驻村工作队的不懈努力。

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促就业、办实事暖民心等务实举措,推进强村富民,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图1-帮带村干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有效破解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能力不强等难题,工作队指导村“两委”完善村级后备力量培养方案,从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创业青年中择优选拔8人纳入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建立“选、育、带、用、管”全链条培养机制,通过跟岗锻炼熟悉村级业务、掌握工作技巧、提高办事能力。采取跨村联建方式,安排后备力量到乡村振兴示范村跟班学习,开拓思路、增强本领,使其快速成长,为村级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依卜拉尹·艾萨是一个“90后”,工作有热情、群众基础好,主动请缨加入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但因工作经验不足,往往事倍功半,想打“退堂鼓”。


图2-现场培训

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陈军看出了依卜拉尹的心思,主动与他结成帮带对子,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在提升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等方面狠下功夫,为其设岗定责,传授业务知识和工作技巧,及时查不足、补短板、强弱项。通过边学边干,依卜拉尹工作能力明显提升。

经过不断培养,像依卜拉尹一样的3名青年进入村“两委”班子唱主角、担重任、挑大梁。在工作中,他们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一技在身。’拥有真本领并且取得职业资格认定的建筑工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建筑施工企业愿意花重金聘请的优秀人才……”陈军在克孜勒苏乡农牧民实用技术学校举办的镶贴工技能提升培训班上这样鼓励学员。

工作队秉持就业优先理念,依托“建筑之乡”优势,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作用,举办克孜勒苏乡镶贴工技能提升培训班,邀请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手把手指导图纸识读、材料选取、抹灰作业等技能。通过培训,全村760人掌握建筑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踏上就业创业路。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学会了看图纸,还学会了砌筑、电工等技术,并取得职业技能初级工证书,现在跟着建筑劳务队月收入5000元。”村民亚森·亚库普高兴地说。

结合村民就业意愿,村“两委”和工作队指导村里成立4支建筑劳务队,培养2名劳务经纪人,承揽各类建筑工程,带动72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6000元。


图3-铺设沥青路面(资料图)

巴什奥塔格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因土地盐碱性大,种植效益不明显。2022年麦收后,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村民有修建排碱渠的愿望。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村“两委”和工作队邀请县乡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测,与相邻村确定渠道走向,研究制定施工方案。同时,筹集资金6万元购买高标号水泥、砂石料等材料,发挥村民“建筑工匠”优势,修建3.4公里排碱渠,有效解决1000余亩土地盐碱化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同时,工作队争取村组道路建设项目资金1200万元,用于6个驻村点道路改善,新建道路22公里、修缮道路12公里,打通了便民利民的“最后一米”。

“只有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能承载村民更多的期盼,让大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就业优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加大与高校、企业合作力度,采取‘菜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村民就业本领,拓宽就业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指着村级发展规划图,陈军坚定地说。(喀什地区“访惠聚”办公室 吴鸿泽、刘祥铭 供稿)

善作善成让 “规划图”变“实景画”-昆仑网—新疆党建网